close







這是我在離我家大概200公尺遠ㄟ所在拍到的!!我住的地方竟然會有螢火蟲??這記憶大概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可見我住的地方環境變好了!!但是治安不太好!!我一聽見有螢火蟲,也不管在那人煙稀少會不會有阿飄出現的暗時,我一個人好咧大膽自己跑去找螢火蟲的蹤跡.一個人呆在溪邊堤防四下無人還真的ㄟ驚咧!!沒看見半隻的我有點失望的騎回家這時還真的給我看見了!!隔天晚上特地帶阿賢,阿米妮去看螢火蟲想說有人作伴人卡好膽啦!!結果3歲ㄟ阿米妮:我ㄟ驚驚我要回家!!但一看見螢火蟲就高興的忘記害怕!!這一次大概看見五隻吧!!把阿米妮送回家後馬上再出發,這一回是去捉.不良示範請勿模仿!!本來我拍了螢火蟲的正面背面要給大家瞧一瞧可是我的電腦被煞到我無法上傳照片啦!一傳就當機真的是見鬼了!!幸好這段影片有上傳成功啦!!其實好幾年前我和二技的同學去內灣看見的螢火蟲是滿坑滿谷滿天飛的!!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啦!!但這次在自己家附近看見!!就算只有區區幾隻也讓我有不同的體會啦!


 


 


 


螢火蟲的一生

螢火蟲是一種既美麗又神秘的小昆蟲,全世界有2000多種,而台灣約有56種。牠與金龜子一樣,是屬於鞘翅目的昆蟲,一生必須經歷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階段,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生長的時間相當長,大部分種類為一年一代,並以幼蟲期、蛹期或卵期越冬,幼蟲期長達10個月,而成蟲卻只有20天左右的短暫生命。

螢火蟲有兩對翅膀,前翅為革質,後翅為膜質,前胸背板十分發達,頭部可隱藏於前胸背版下,頭部上面有一對觸角和兩個水汪汪的複眼,約佔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二,視覺十分敏銳,且大部分種類口器退化,以吸食露水或花蜜維生。腹部最重要的特徵為發光器,雄蟲二節,雌蟲一節。有些種類則雌雄均只發兩點光,有些甚至不會發光,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會發光哦。

螢火蟲交配後,便開始尋找陰暗潮濕的地方,然後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是濕潤的土壤中。形狀一般為圓球型或長橢圓形,直徑約0.2-2.5公厘。剛產下的卵軟軟的像布丁一般,上面附有一層黏液,然後開始變硬,卵的顏色也漸漸變深,有些種類在胚胎末期甚至會發出淡淡的光芒,此時裡面的小生命正待機破殼而出。

螢火蟲幼蟲的身體長而扁平,頭部除一對可伸縮的觸角,二個單眼和其它附屬器外,最明顯的便是深褐色的針狀大顎。胸部有三節,腹部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第八腹節有兩枚發光器,第九腹節有一個如吸盤般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牠走起路來一曲一伸的,像尺蠖蛾的幼蟲一般,當遇到危險時,便趕緊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而依其棲息環境,可分為陸生水生與半水生三種。

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也就是由外表,便可以清楚的看見牠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且多數種類會發光。牠化蛹時會選擇較隱蔽的場所,如落葉下、或石縫中,有些種類甚至會利用口器啣土,築個如花瓶般精緻的蛹室,靜靜等待破蛹而出。



陸生水生螢火蟲的區別



螢火蟲,依其幼蟲生長的環境,可分為水生型、陸生型和半水生型三種。牠們生存的環境以及長相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



陸生型

陸生螢火蟲種類繁多,牠們的幼蟲白天躲藏於落葉下或石縫中,夜晚則爬行於陰暗潮濕的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蚯蚓、蛞蝓…等動物為食,而成蟲則飛行於草叢與樹林間,終其一生,都生活於陸地上。



水生型

水生螢火蟲顧名思義,便是幼蟲生活於水中的螢火蟲,直到化蛹前,才會爬上陸地築土繭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台灣幼蟲水生的螢火蟲僅有三種,分別是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三種,牠們為了適應水中的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有8對「y」字形的「氣管鰓」,因此幼蟲可以直接在水中做氣體的交換,而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二節末端的氣孔,伸於水面上呼吸,因此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



半水生型

鹿野氏黑脈螢是目前台灣發現僅有的一種幼蟲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牠的幼蟲一般躲藏於山澗旁的岩縫中,夜晚捕食的時候便潛入水中捕捉螺貝類,但由於它沒有像黃緣螢一般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因此無法長期生活於水中,所以牠會先將食物拉上岸然後再慢慢的享用,由於其幼蟲生活橫跨水陸兩棲,因此我們稱牠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



螢火蟲是如何發出這神秘的光呢?牠發光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原來在螢火蟲的腹部末端長有發光器,而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氣管等組合而成。牠的發光是由螢光素、螢光酵素、三磷酸和氧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產生亮光,光由反射細胞反射,經由透明的表皮透射出來。且螢火蟲的發光效率極高,只有2~10﹪的能量轉變為熱能,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所以螢火蟲的光是不燙人的哦。



發光的目的

每種螢火蟲發光的顏色與頻率都不同,如台灣窗螢是發持續的黃綠色光,而黃緣螢則是發閃爍的黃色光,牠們的閃爍有著特定的節奏,就好像是螢火蟲的語言,用來交換彼此的訊息,雄蟲便是利用亮光,找尋雌蟲,而達成交尾的目的。除此之外螢火蟲的發光行為還具有誘集、警戒、對捕食者的恫嚇、照明、偽裝及族群調節等目的。而美國南部卻有一種螢火蟲(Photuris spp.)雌蟲,會模擬其它種類雌蟲的發光,當滿懷熱情的雄蟲接近時,卻被牠所捕捉,成了牠今晚的大餐,我們稱牠為攻擊性擬態,這種現象是不是很奇特呢!



數百年前,美麗的台灣島上,曾是螢火蟲的天堂,螢火蟲漫天飛舞,點綴在幽暗的叢林裡,更添夜色的光彩。但隨著照明設備的發明與人類的開發,房屋稻田取代了樹林與草叢;一盞盞的路燈取代了月色星光,螢火蟲也漸漸地消失在我們的四周,牠曾是爺爺奶奶的兒時玩伴,如今想看看牠們,可得跋山涉水,遠赴深山野地,才能一賭牠們的風采。



消失的原因

1. 河川的污染,工廠廢水的排放。

2. 農藥的大量使用。

3. 山坡及沼澤地的開發,使螢火蟲和牠的食物失去棲息的環境。

4. 光害使雄蟲無法找到雌蟲,以達成交尾的目的。

5. 河床不當的整治,河岸成為水泥護岸,使水生螢火蟲無法產卵,也無法上陸化蛹。



出現的季節:

1.十一月至次年一月上旬,在寒冷的中高海拔山區,也有另一批短角窗螢屬的螢火蟲發生,數量頗多。

2.選擇林相較原始且濕度較高的地點。

3.森林邊緣的空曠地上,也是螢火蟲聚集的地點。

4.太陽剛下山,天色轉暗時,螢火蟲會漸漸增多,活力也最強,九點以後發光的情形就會減少。

5.選擇月色較暗的夜晚。

6.選擇沒有光害的地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顏萍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